【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侯志水:党史学习需要立足四个方面

发布日期:2021-04-08 浏览量: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号召。他强调:从党史中汲取持续深厚的奋斗之力,即“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笔者认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递进,逐渐提高,循环上升的逻辑统一体,因而也构成了学习党史、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四个方面。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学习党史、学好党史,要抓住关键,要在学、知、意、行上理顺关系,要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个方面、四个层次上下功夫,才能显真章,出实效。



一、学史明理:知道为什么要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促进我们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个总结、反思、提升的精神性探索过程,就是“明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会教会我们什么?“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要做一个好党员,忠实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所以第一必须明白自己的责任。但如何才能明白呢?那就必须亲切的深刻的知道党的历史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现在正在开始做。”我们研究党史的目的是什么?毛泽东同志的答案是:“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总之,要“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创造些新的东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史的学习研究形成新的高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认真总结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的鉴今、资政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认真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深化对“三大规律”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二、学史增信:知道学之迫切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来自哪里?“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发展不了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七十多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难以走进新时代,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结束了“挨饿”的时代;那么,现在我们开启了“挨骂”的时代。中国现在不怕“挨骂”,因为中国有实力、有能力,更有信心。这就应了一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成功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姚桓教授所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文中总结指出:“不是机遇格外垂青中国共产党,也不是什么偶然因素把中国共产党推到了领导地位,而是中国近现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只有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百年中国共产党史,可歌可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用自身的运动发展壮大的逻辑,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党史的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三、学史崇德:知道学之旨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党史,要明大德,立大德。这个大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做“四有”型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即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对党绝对忠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这个大德就是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我们党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但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人民就是江山,民心向背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共产党人不管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学史力行:知道学做统一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进而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磅礴力量。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中,我们产生了时代特征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学习党史,要学会自觉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
学习党史最终要用于指导实践,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力行”就是要学以致用,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即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能力和担当。从总体上看,虽然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建党、建国经验,但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还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就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克服新时代的“本领恐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八种本领”:即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提升“五种思维”:即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总之,要在伟大复兴中学会伟大斗争,借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侯志水)

供稿单位:吉林大学教师工作部